新闻动态

预测精神病发作,“智商”“情商”一个不能少 -来自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的...

导读

 

    论文展示了该课题组自2012年开始在国内着手建立的首个精神病高危临床队列系列研究中的一部分结果,利用精神病高危人群在疾病发作前的认知功能受损特征的系统评估,首次结合神经认知(工作记忆、处理速度、语言学习等,俗称智商)和社会认知(失言觉察、眼神阅读,俗称情商)的临床系统评估,发现高危人群在社会认知和神经认知的相关性增强,支持了神经认知的补偿假说,并进一步提炼出两者整合的新指标,可应用于精神病发作的预测,将临床识别预测的准确率从不到30%,提高到了70%,为精神病防治的精准识别和认知相关的早期干预靶点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临床资料。

 

正文

      2016年9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重性精神病重点实验室王继军主任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刊物自然(Nature)杂志出版集团旗下子刊《Scientific Reports》(2015年影响因子为5.228)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Correlation of social cognition and neurocognition onpsychotic outcome: a naturalistic follow-up study of subjects with attenuatedpsychosis syndrome》。论文报道了该课题组设计的神经认知和社会认知的结合指标对预测精神病发病的积极作用。王继军课题组的张天宏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王继军主任医师和肖泽萍主任医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在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Larry Seidman教授领衔的精神分裂症研究团队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完成,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引导类项目、上海交通大学项目等基金的资助,同时是该课题组近年来的又一个阶段性成果。


 

  精神分裂症是二十一世纪脑科学研究领域中亟待攻克的难题,其高复发率、高致残率、慢性迁延的疾病特点已成为医疗、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国际上,近20年来有识之士就已达成了共识,即对于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精神病性障碍要早期干预,特别是在其发病之前要给予最有效的治疗,来延缓甚至阻断精神病发作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早期精准识别就成为关键点,为此国际同道及该课题组都试图在精神病发作之前识别那些高危人群。王继军课题组从2010年开始进入针对精神病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研究领域,派遣课题组骨干张天宏博士赴耶鲁大学学习早期临床识别的方法,并在2011年首次成功引入精神病前驱期访谈工具,2014年该课题组在精神分裂症研究杂志上首次公布中国识别高危人群的现状(Zhang T, et al. Schizophrenia Research, 2014), 然而目前国际上对这类高危人群随访的结果发现其将来发展为精神分裂症的比例不足30%,如何提高早期识别的效率是各国面临的难题,为此课题组以生物学标记为切入口,以超过2年的长期纵向队列为基本面,在随后的几年里开展了系列研究,曾先后发现过高危人群存在社会认知缺陷(Zhang T, et al. European archives of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 2016)、皮层抑制异常(Tang Y, et al. Schizophrenia Research, 2015)等特征,本次课题组采用神经认知和社会认知相结合的方法,将早期识别的准确率提高到近70%,这一结果不但将早期识别的有效性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也为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的靶点(多维认知矫正)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研究论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35017(Zhang T, Cui H, Tang Y, Xu L, Li H, Wei Y, Liu X,Chow A, Li C, Jiang K, Xiao Z, Wang J. Correlation of social cognition andneurocognition on psychotic outcome: a naturalistic follow-up study of subjectswith attenuated psychosis syndrome. Sci Rep. 2016. 10;6:35017. doi:10.1038/srep35017.)。

 

(供稿:张天宏,王继军)

Copyright ©2013-2019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沪ICP备01008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