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指南| 文化建设|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健康教育资源 > 科普资讯

科普资讯

失去了最亲爱的人,我还能好起来吗?

发布日期:2018-07-13 浏览: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

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

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

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

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 莫泊桑《一生》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带走了69227个生命。在这些生命背后,有更多的人陷入了丧亲之痛的绝望中。活着的人们幸存下来,但生活却随着逝去的亲人失掉了色彩。地震后很多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走出悲痛。有人说:那感觉如同心里有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会被每一次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或日常小事一次次重新撕裂,鲜血淋漓……

丧亲之痛可能是每个人的生命中必经的“不可承受之重”,很多人会在巨大的悲伤里觉得无助绝望,甚至认为生活从此失去了意义。那么当我们失去了最亲爱的人,生活还能好起来吗?



 居 丧 反 应 

丧失亲人之后的种种悲伤的反应,称之为“居丧反应”,是人们在重大丧失后的正常性反应。主要的表现包括:

  • 生理方面:精疲力尽、头痛、恶心、性生活兴趣改变、肌肉痛  

  • 情感方面:愤怒、悲伤、疑心、内疚、绝望、孤独  

  • 认知方面: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意识模糊、记忆力下降、烦恼  

  • 行为方面: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社交退缩、哭泣、梦见死者

每个人的居丧反应表现不同,往往与死者关系越密切的人,产生的悲伤反应越严重。如果亲人猝死或是意外死亡,比如突然死于交通事故或自然灾害,引起的悲伤反应更重。



居丧反应的四个阶段

丧失亲人后每个人的具体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大多数的丧亲者会经历四个心理阶段:


休克期

发生在丧失亲人最初几个小时,在这个阶段丧亲者可能出现情感麻木,否认、拒绝接受亲人去世的事实

自责期

丧亲者会体验到丧失亲人的痛苦,回忆死者生前往事并后悔自己没有好好照顾死者,甚至认为自己对亲人的死亡负有一定的责任

抑郁期

这一阶段丧亲者已经接受了亲人死亡的事实,因而出现忧伤抑郁,情绪低落,不愿意与他人接触,回避社交等情况;有的人出现失眠、噩梦等

恢复期

在顺利度过抑郁期之后,丧亲者的生活将恢复秩序,或者尝试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居丧期根据个体的不同持续时间也不同,一般不超过一年(平均六个月),若持续时间超过六个月,或者程度非常严重,以致于非常影响日常生活或者存在自杀等风险,就应该及时就医。



 怎样帮助居丧反应的人 

如果身边有亲人或朋友刚刚遭遇丧亲之痛,我们该怎么帮助他们呢?


  • 认同痛苦,帮助宣泄悲伤

巨大的丧失之后,感到痛苦是理所当然的反应。往往我们会用“节哀”、“不要伤心了”、“你要坚强一点”之类的话语去劝慰丧亲者,认为节制悲哀对他们有好处。可事实恰恰相反,要求丧亲者在巨大悲痛中保持坚强,就如同要求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起来跑步健身一样,你的好意反而是在他们未愈合的伤口上撒了一把无谓的盐。如果痛苦、悲伤等负性情绪不能得到充分宣泄,会影响人们的心身健康。所以对于丧亲者不要刻意阻止他们哭泣或发泄悲伤,而是要用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把痛苦释放出来,比如对他们说:想哭就哭吧,不用强忍着。对于幼年的孩子或者强忍悲伤的人也可以告诉他们:哭泣并不代表懦弱,而是代表你对死者的不舍和思念,这是自然的情感表达,不要刻意去抑制这种感受。


  • 支持陪伴,保持生活秩序

当人们刚失去至亲时往往会觉得孤独无助,此时非常需要亲人和密友的陪伴。陪伴不仅是让他们觉得身旁有人支持,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维持日常生活节奏。过度悲伤往往会让人暂时丧失一部分生活功能,比如:不能像往常一样做饭、洗衣服、做家务等等。此时就需要有人帮助他们处理这些事情,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恢复正常的心身状态。



  • 共同回忆,允许充分哀悼

还要注意的是,一部分丧亲者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地回忆逝者生前的事情、一次次叙述痛哭,或用一些仪式反复悼念逝者,这都是正常的哀伤反应,不需要过分紧张或制止。因为哀悼本身是心理复原的一个必经过程,它能让活着的人感到与死去亲人仍有某种连接,这种连接可以填补亲人去世后的内心空缺,帮助丧亲者带着伤痛继续前行。


  • 注意情绪,防止抑郁自杀

同时,有些丧亲者往往会在这个时期因为过度悲伤出现严重的抑郁情绪,甚至出现自伤和自杀观念。这就需要有人密切地注意他们的情绪变化和异常行为,必要的时候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或精神科帮助。



  • 鼓励投入新的生活和工作

在丧亲者度过抑郁期之后,可以试着与他们讨论接下来的生活安排,比如:是否恢复工作、对于未来生活的计划,或者培养一些新的兴趣爱好等等。但切忌操之过急,因为对于一部分人而言重新恢复生活的热情并非那么容易,往往需要漫长的过程,需要一次次的哀悼和告别。身边的人需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去自我疗愈,重拾生活的信心。


生离死别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会按自己的节奏和方式面对丧亲后的痛苦时期。顺利渡过居丧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不仅可以好好地与亲人告别,更能从中学会怎样与悲伤共处,继续未来的生活。

最后我想把本文开篇的那段话,送给所有体验过或正经历着丧亲之痛的朋友,希望你们心中的伤口能够早日愈合。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

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

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

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

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 莫泊桑《一生》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带走了69227个生命。在这些生命背后,有更多的人陷入了丧亲之痛的绝望中。活着的人们幸存下来,但生活却随着逝去的亲人失掉了色彩。地震后很多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走出悲痛。有人说:那感觉如同心里有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会被每一次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或日常小事一次次重新撕裂,鲜血淋漓……

丧亲之痛可能是每个人的生命中必经的“不可承受之重”,很多人会在巨大的悲伤里觉得无助绝望,甚至认为生活从此失去了意义。那么当我们失去了最亲爱的人,生活还能好起来吗?



 居 丧 反 应 

丧失亲人之后的种种悲伤的反应,称之为“居丧反应”,是人们在重大丧失后的正常性反应。主要的表现包括:

  • 生理方面:精疲力尽、头痛、恶心、性生活兴趣改变、肌肉痛  

  • 情感方面:愤怒、悲伤、疑心、内疚、绝望、孤独  

  • 认知方面: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意识模糊、记忆力下降、烦恼  

  • 行为方面: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社交退缩、哭泣、梦见死者

每个人的居丧反应表现不同,往往与死者关系越密切的人,产生的悲伤反应越严重。如果亲人猝死或是意外死亡,比如突然死于交通事故或自然灾害,引起的悲伤反应更重。



居丧反应的四个阶段

丧失亲人后每个人的具体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大多数的丧亲者会经历四个心理阶段:


休克期

发生在丧失亲人最初几个小时,在这个阶段丧亲者可能出现情感麻木,否认、拒绝接受亲人去世的事实

自责期

丧亲者会体验到丧失亲人的痛苦,回忆死者生前往事并后悔自己没有好好照顾死者,甚至认为自己对亲人的死亡负有一定的责任

抑郁期

这一阶段丧亲者已经接受了亲人死亡的事实,因而出现忧伤抑郁,情绪低落,不愿意与他人接触,回避社交等情况;有的人出现失眠、噩梦等

恢复期

在顺利度过抑郁期之后,丧亲者的生活将恢复秩序,或者尝试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居丧期根据个体的不同持续时间也不同,一般不超过一年(平均六个月),若持续时间超过六个月,或者程度非常严重,以致于非常影响日常生活或者存在自杀等风险,就应该及时就医。



 怎样帮助居丧反应的人 

如果身边有亲人或朋友刚刚遭遇丧亲之痛,我们该怎么帮助他们呢?


  • 认同痛苦,帮助宣泄悲伤

巨大的丧失之后,感到痛苦是理所当然的反应。往往我们会用“节哀”、“不要伤心了”、“你要坚强一点”之类的话语去劝慰丧亲者,认为节制悲哀对他们有好处。可事实恰恰相反,要求丧亲者在巨大悲痛中保持坚强,就如同要求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起来跑步健身一样,你的好意反而是在他们未愈合的伤口上撒了一把无谓的盐。如果痛苦、悲伤等负性情绪不能得到充分宣泄,会影响人们的心身健康。所以对于丧亲者不要刻意阻止他们哭泣或发泄悲伤,而是要用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把痛苦释放出来,比如对他们说:想哭就哭吧,不用强忍着。对于幼年的孩子或者强忍悲伤的人也可以告诉他们:哭泣并不代表懦弱,而是代表你对死者的不舍和思念,这是自然的情感表达,不要刻意去抑制这种感受。


  • 支持陪伴,保持生活秩序

当人们刚失去至亲时往往会觉得孤独无助,此时非常需要亲人和密友的陪伴。陪伴不仅是让他们觉得身旁有人支持,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维持日常生活节奏。过度悲伤往往会让人暂时丧失一部分生活功能,比如:不能像往常一样做饭、洗衣服、做家务等等。此时就需要有人帮助他们处理这些事情,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恢复正常的心身状态。



  • 共同回忆,允许充分哀悼

还要注意的是,一部分丧亲者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地回忆逝者生前的事情、一次次叙述痛哭,或用一些仪式反复悼念逝者,这都是正常的哀伤反应,不需要过分紧张或制止。因为哀悼本身是心理复原的一个必经过程,它能让活着的人感到与死去亲人仍有某种连接,这种连接可以填补亲人去世后的内心空缺,帮助丧亲者带着伤痛继续前行。


  • 注意情绪,防止抑郁自杀

同时,有些丧亲者往往会在这个时期因为过度悲伤出现严重的抑郁情绪,甚至出现自伤和自杀观念。这就需要有人密切地注意他们的情绪变化和异常行为,必要的时候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或精神科帮助。



  • 鼓励投入新的生活和工作

在丧亲者度过抑郁期之后,可以试着与他们讨论接下来的生活安排,比如:是否恢复工作、对于未来生活的计划,或者培养一些新的兴趣爱好等等。但切忌操之过急,因为对于一部分人而言重新恢复生活的热情并非那么容易,往往需要漫长的过程,需要一次次的哀悼和告别。身边的人需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去自我疗愈,重拾生活的信心。


生离死别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会按自己的节奏和方式面对丧亲后的痛苦时期。顺利渡过居丧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不仅可以好好地与亲人告别,更能从中学会怎样与悲伤共处,继续未来的生活。

最后我想把本文开篇的那段话,送给所有体验过或正经历着丧亲之痛的朋友,希望你们心中的伤口能够早日愈合。

更多讲座和科普信息,请关注公众微信 -- 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上一篇:“哭出来就好了”?丨重大灾害后如何科学关怀心理健康
下一篇:我的闺蜜在自残,我该怎么帮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