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青妇工作

工青妇工作

2021“书香满院”读书征文活动二等奖作品赏析

发布日期:2021-12-21 浏览:

正念是一生的修行

                          ——《正念的奇迹》读后感


   《正念的奇迹》这本书越南著名僧侣一行禅师所著,一行禅师在法国梅村建立禅修道场,教授大家正念修行之道,他一生都在传递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佛法”,同时宣扬非暴力的和平理念,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提名。

   第一次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读到了书中记载的一个小故事。一行禅师和学生吉姆在美国旅行时,坐在树下分吃一个橘子。吉姆往嘴里扔一瓣橘子,在还没有开始咀嚼前,就又准备往嘴里扔进另一瓣,他几乎没有意识到他在吃橘子,一行禅师提醒他:“你应该把含在嘴里的那瓣橘子吃了。”吉姆这才惊觉自己正在做什么。如果说吉姆在吃什么,那么他在吃他未来的计划。

   吉姆吃橘子的状态不正是我们平时吃饭时候的状态吗?我们会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或者一边吃饭,一边在思考未来的计划。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食物的味道,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吃什么。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陷入这样一种自动导航状态,比如我们一焦虑,就会下意识刷手机;我们做完一件事,总会选择性注意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我们一打开电脑准备工作,总会被弹出来的新闻或者消息吸引,以致神游八方。这些就是在自动导航下发生的行为,无知无觉,很难控制。这就好像我们跳上一辆载满联想的火车,却不知道自己上车了,当然也就更不知道自己要去往何处。在路途的某个地点,我们或许会清醒过来,认识到自己一直在思索,被联想强行带走了。而当我们走下火车的时候,周围的精神环境已经和我们上车时截然不同了。

   相比于这种混混沌沌,一行禅师在书中为我们呈现了另外一种生活状态,一种了了分明的状态。喝茶就是喝茶,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感受茶的味道上;洗碗就是洗碗,不是为了洗碗而洗碗;洗衣服就是洗衣服,每次拿出三四件洗,慢慢地洗,全心全意地洗;散步就是散步,把迈出的每一步都视为一个无尽的奇迹。是的,一行禅师认为,真正的奇迹不是在水上行走,也不是在空气中行走,而是行走于大地上。

   在一行禅师看来,所谓正念就是从过去和未来的思虑中摆脱出来,安住当下。而正念的修行,就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的小事中,比如呼吸、散步、洗碗等等,书中也提到了32种在生活中修行正念的方法。

   一行禅师认为:“一个人每天每时都应该修习正念”,甚至还应每周专门拿出一天的时间设立一个“正念日”,不过这个标准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可能很难实现。但我相信,正念是一个真正的宝藏,它值得我们一生去修行。

王凯风  康复一科



 

愿你被世界温柔以待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本书,你可以留在枕边、放进书架,或者送给最重要的那个人。这是一本纷杂凌乱的书,你可以把它当作一本睡前的枕边书,故事中的每一夜都由五六个小故事组成,七夜一共三十九个睡前故事,由初恋、表白、执着、温暖、争吵、放手、怀念七个篇章构成,就如作者自己说的那样,有那么多的篇章,有温暖的,有明亮的,有落单的,有疯狂的,有无聊的,也有莫名其妙的,还有信口乱侃、胡说八道的,当你在辗转失眠的时候,当你需要安慰的时候……总能找到一篇合适的。

    作者文笔非常优美,字里行间不乏风趣幽默,带有浓厚的江南气息,故事很短却又很长,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靠床头,翻开书中的某一夜,都像是朋友在向你叙述,叙述他走过的千山万水。故事从少年的天空写到孤独者的陆地,写完了作者十几年的青春和往事。故事中的那些青春岁月,人生际遇,悲欢离合,那些亲情、友情、爱情故事,字里行间都透着让人感动的地方,不经意间会戳到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点柔软,酸酸的、涩涩的,突然发觉像是某个阶段的自己。夜晚静静入眠后,偶尔会在梦中回忆起被时光掩埋的那些人那些事,付之一笑或是徒留感慨。这些睡前故事中,形形色色的主人公,不同的人生际遇和生活态度,纵然人物不完美,过程不完美,结局也不完美,但是正是因为这些的不完美,才让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人生那么精彩。我喜欢这些睡前故事,喜欢这种带有文艺气息的表达,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局总是那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青春中有朝气和热血,有挫折和眼泪,有微笑和感动,青春是美好的,青春值得回味,但青春需要成长,人生也在青春中成长。书中作者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当受到挫折时,能勇敢面对,受到挫折后,能努力脱离困境,同时还需要朋友家人的相互扶持相互安慰,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样的青春才是精彩有意义的,也愿生命中每一个过往的路人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读着别人的故事,体味自己的人生,总有一个小故事会让你感动,总有那么几句话会让你落泪,不管你是想到了某个人,还是怀念逝去的青春,亦或是懂得了珍惜和取舍……我用七个夜晚读完这些故事,却需要用更多的夜晚去回味。

徐兰(2936)  A3病区


 

关于爱与尊重

                                   ——读《加斯东,问个不停的小孩》有感 


    亚里士多德说,哲学作为“爱智慧”产生于差异与好奇。而世界上最好奇的存在莫过于年幼孩子。

    曾在火车上遇到一对母子,小孩不大,三四岁模样,对一切充满了好奇。从“火车为什么有轨道?”到“人为什么活着?”一路上充斥着他的各种提问声。母亲一开始尚耐心回答,渐渐地,便显现出不耐烦,令其闭嘴。明显可以感受到孩子的低落,眼神黯淡。

    小时候也曾问过父母,“我是从哪儿来的呀”,得到了各色答案,“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路边捡的”、“轮船上买的”、“充话费送的”……懵懂的我当时对此深信不疑,现在还记得当年的忧伤,“啊,原来我只是个赠品”。

    生完小宝宝后,想着要多看一些育儿书籍,以增加自己在这一方面的涵养。在工会组织的购书活动中,偶然看到了《加斯东,问个不停的小孩》,便被它的介绍深深吸引。介绍说:加斯东是一个法国小男孩,跟所有孩子一样,常常用讶异的眼光审视着我们的世界。在他的眼中,大到宇宙的运转,小到人们相互争吵,都是他困扰的问题。身为大人的我们,都会频频受到孩子这样的连环拷问,我们是敷衍了事,还是以尊重的态度,和他们一起讨论这些大问题呢?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经历我曾经的“忧伤”,我也不希望自己将来会成为那个“不耐烦”的母亲,这本书给予了我希望。

    阅毕,不禁感慨,这确实是一本富有哲学意义的儿童百科书。这本关于世界的哲学课,源自大哲学家辈出的法国,它所带来的不是一个个空洞的概念,而是一种“哲学式”的思索,一种解读平凡生活的“大智慧”。我们想要告诉孩子的关于生死、幸福、公平、正义、善恶、好坏、美丑、爱与被爱等等这些也许没有终极答案的哲学命题,都融化在小加斯东的平凡生活中,以对答的形式传达给了阅读此书的我们。

    通过这部书,我明白: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相处,认识到孩子不是我们身体与眼界的缩小版,我们也不是孩子的未来成长模板。爱与尊重,要用长久的温柔,去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支持者和守护者。

    最后,“孩子,愿你脚踏实地,也仰望星空”。


张骋姣  心理测量室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由英国资深的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撰写,让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的动物主角们再次登上舞台,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

    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可他现在遇到了麻烦,他陷入了抑郁状态,整天浑浑噩噩,如同生活在没有路标也没有尽头的沙漠,人生无意义可寻。他的朋友决定督促蛤蟆重视这个问题,并带他去接受心理咨询,由此,蛤蟆开始了他和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蛤蟆心中发生了悄无声息的变化……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过和蛤蟆差不多的经历,表面上看上去充满活力,但内心会有恐惧,焦虑。害怕别人的意见和批评,不相信自己,依赖别人,更甚者认为自己没有价值,逐渐的开始出现悲哀,病态的念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好的情绪呢?咨询师苍鹭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三种自我状态,分别是儿童、父母、成人状态。1.在儿童状态里,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童年的经历强大,鲜活。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于世界的独特看法。也就是外面世界改变了内心的我们。2.父母状态里,基本上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有时这种“挑剔型父母”的概念会用在自己身上,会进行自我的不认可,批评甚至自我惩罚。3.在成人状态里,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的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技能和知识都为自己所用,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对童年的情绪所困扰。

    我们有时选择在什么状态是无意识的,更像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一种很情绪化的反应。这时苍鹭医生又告诉我们:开始行动,为自己负责,就能认识到对自己我们有自主权,知道自己有力量去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活得真实,真诚的回应当下的需求,打破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苍鹭医生又和蛤蟆分享了一个人生坐标图,上面有四个“人生坐标”:1.我好,你不好,2.我好,你也好,3.我不好,你好,4.我不好,你不好。人生的坐标并非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的过程。觉得自己是好的,那就得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而这个选择肯定不能给我们庇护,免于“残暴命运如透视飞箭班的摧残”。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信念,相信自己,相信他人,我们都是最好自己。

    阅读这本书,心灵也经历着疗愈的过程。庆幸蛤蟆先生能遇到苍鹭医生,苍鹭丰富的经验,内心充满爱和力量,善于倾听,善于共情,善于沟通。苍鹭医生对蛤蟆先生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

    愿每个受伤的心灵,都能得到关注,愿每个受伤的灵魂,都能温柔以待。


程呈斌  药学部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读《明朝那些事儿》王守仁篇有感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的心学思想“致良知”,从自己内心寻找“理”,“理”全在人“心”。更为人所熟知的是他认为要“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当我在《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里读到关于王守仁的内容时,不禁对他肃然起敬,该书作者当年明月评价“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的思想流传千古!”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作为思想家,他提倡“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这样想,更是这样做的,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正德年间,他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为了百姓免于涂炭,他又在没兵、没粮、没政策的情况下,几乎凭一己之力,在短短三十五天平定了宁王苦心经营数年的谋反;还是为了百姓,他毅然在暮年出山平定广西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平乱后班师回朝的路上,王守仁因肺病加重,病逝于江西南安府。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们都身披麻衣,哭送守仁。正是在他“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思想的引导下,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去世数载后,明穆宗朱载垕曾赞他“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明朝著名文人徐渭则评价“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王守仁思想的价值在于他认为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强调躬行实践的重要,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些思想直到现在还是具有深远的意义。毛主席曾说“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也曾与青年学生分享他的读书心得“学术、知识不能只是在嘴上,要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学以致用。”

    作为新时代医疗战线上的每一位医务人员,我们的“良知”就是救死扶伤,我们的“知行合一”就是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与救死扶伤的行动结合起来,谨记“偶尔能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坚持用心灵沟通心灵,用生命温暖生命。这是我的一点感悟,我想不忘这些初心,大概就可以方得我们的始终。


宋月红  E45病区


上一篇:2021“书香满院”读书征文活动三等奖作品赏析
下一篇:2021“书香满院”读书征文活动一等奖作品赏析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Copyright ?2013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沪ICP备09022636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749号